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5周年。对于那些生前没有留下影像的烈士家属来说,为烈士还原音容笑貌是他们长久以来的殷切心愿。
在上海,一批00后学子5年来就坚持着这一件事。暑假里,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2级艺术与科技专业的程嘉航,又完成两位20多岁志愿军战士的素描容貌初稿。他放假回郑州老家,团队中的其他小伙伴就用电脑生成电子版。通过与家人亲友等征询、比对和确认,后续在电脑上直接修改,比画画更为直观而方便。再经来回打磨,直到最终定稿。
赵小云(未定稿)
张永其(未定稿)
最新还原军容相貌的烈士,均来自上海本地。其中一位是张永其,1928年3月出生于上海松江的华阳桥乡,1951年报名参军,为志愿军二二〇团二营四连战士。1953年7月13日,他在朝鲜金城反击战中光荣牺牲。另一位烈士赵小云,是松江原车墩乡人。1951年入伍,隶属志愿军五五九团三营七连战士,1952年在朝鲜战场牺牲。
至此,这支大学生团队已为15位烈士成功复原形象。而一切缘起至5年前——2020年清明前夕,松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先后发起两批“为烈士寻亲”活动。随着寻亲的深入,烈属难免流露出一丝遗憾,因为年纪轻轻的烈士生前没能留下什么相片。许多烈士的后代,甚至也不知道亲人长什么样。
在上工程松江校区就读的大学生发现,松江区烈士陵园已有的173位烈士中,像这样没有留下影像的烈士达100多位,当时占绝大多数。全园祭奠着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国捐躯的松江籍或在松江牺牲的烈士,共有80位抗美援朝烈士。为此,2020年底,松江烈士陵园发起了“为烈士复原画像”的活动,以此了却烈属夙愿,也进一步缅怀英烈,传承其精神。
团队讨论中。
“没有经费支持,你们确定愿意吗?”“当然愿意,贴钱都想干!”上工程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孟远航毫不犹豫揭榜请战。他出生在红色家庭,太爷爷就曾是中共地下党员。“画笔下的红色传承”志愿项目由此立项,艺术设计学院牵头大学生实践团队,开始通过视觉艺术手段复原抗美援朝等英烈的肖像,以“手绘+数字技术”结合方式,追寻、求证并还原烈士的容貌。
为最大程度呈现真实样貌,这群志愿者根据家属提供的长相相近的亲属照片和烈士残存相片,通过实地走访、聆听口述、老照片临摹等方法重现烈士容颜。如今,项目组做了更细致的小组分工,画像组、摄像组、史料组、技术组、对接松江土话翻译的志愿者组等,都在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。
相比于残破画像的“实证”,更难的还原是没有参考画像。夏木金烈士就是这样的情况:他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前夕,年轻的生命定格在31岁,没有留下过任何影像。团队通过他的哥哥和儿子的照片,利用图像叠加和透明度调整,生成了一张融合家族特征的画像。不过,团队觉得“这太AI了”。据此,他们还是拿起画笔,先是手绘,之后用电脑生成初稿,然后再次手绘,再通过电脑彩色复原……
画像镶上墓碑。
截至目前,这群年轻人已为蔡财根、钱阿仟、沈辛之、张阿云、陈正甫等烈士复原容貌,其中8幅画像已经镶嵌在他们的墓碑上。以艺载道、以行践志,加入项目组已4年的00后学子薛臻煜,已从一开始的组员成长为项目组学生负责人。这期间,他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,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,在现实中赓续着红色血脉。
除了完成彩色画像复原,他们也探索AI辅助的三维建模技术,将平面画像转化为带有沉浸感的3D形象,实现从静态画像到动态传播的拓展表达,形成具有抢救性价值的影像档案,助力红色记忆的可视化传承。“我们好像抓住了跨越70多年的那条通信线,让他们的名字不止于冰冷地躺在碑上,让他们的英勇人生温暖更多人的心绪,也让项目成果通过各种途径温暖烈士亲属的心。”作为2023级数媒专业学生,史料组成员张栎桐说。
“先辈!我终于看到您了,您的脸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亲切。您负伤了,脸上都是血,可惜我不能帮您擦掉。”“用你的画笔把鲜血从我脸上隐去吧,把这抹红色留给我帽子上的五角星!请画下我的笑脸,我的青春,别让我的家人看了难过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项目团队将复原过程与烈士生平结合,已创作了多部这样的微话剧,讲述“画像背后的故事”,并成为学校新生入学的重要一课。
七星配资-配资著名炒股配资门户-前三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