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3月,广州黄埔船厂迎来了一个巨大的“新客人”——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缓缓驶入黄埔港。这艘航母是由广州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购买的“墨尔本号”。这艘排水量达到14200吨的庞然大物,拥有四万马力的强大动力,在理想状态下可以达到最高25节的航速。
原本,“墨尔本号”航母配备了12门40毫米对空火炮,四门三磅火炮,和两架雷达设备,分别用于对空和对海监视。然而,当这艘船驶向中国时,几乎所有能拆的设备都已被拆除,留下的只是一个“空壳”。换句话说,中国以3000万美元的高价买到的,其实是用来当废铁卖的航母。对于这个看似不划算的交易,国际社会曾一度取笑中国“上当”。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当这艘航母开始拆解时,居然有两样极为重要的“宝贝”被发现。这些“宝贝”远远超出了这堆废铜烂铁的价值。美国一得知此事,立即对澳大利亚的“猪队友”行为大为愤怒。
那么,中国为何会选择购买这样一艘“废船”?而在这堆废旧航母中,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珍贵财富呢?接下来,我们将为大家解答。
展开剩余81%墨尔本号的故事,要追溯到1955年。当时,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从英国购买了这艘航母。然而,它的原名并不是“墨尔本号”,而是“尊贵号”。“尊贵号”从1943年4月便开始在英国建造,本来是为二战中的紧急需求设计的“巨人级护航航母”。然而,由于其庞大的设计和长时间的建造周期,这艘航母直到1945年2月才得以下水,完全错过了二战的关键战斗。
二战结束后,英国经济严重受损,难以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军力量。因此,英国政府决定精简海军,只保留那些吨位大且能够升级改进的航母。刚下水的“尊贵号”由于未安装必要设备,成了多余的负担。此时,澳大利亚作为英联邦成员国,便低价收购了这艘航母。英国则趁机提出要求,要求澳大利亚承担后续设备的安装和改进工作。对于澳大利亚来说,由于航母本身由英国设计,且英国在海军技术上的强大实力,交给英国进行后期改进似乎是最合理的选择。
这笔交易看似对澳大利亚来说并无大损失,但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澳大利亚悔不当初。1955年10月,这艘航母终于完成改造并正式完工。1956年3月,它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,驶向澳大利亚,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后,改名为“墨尔本号”,并成为澳大利亚海军的旗舰。
澳大利亚对这艘航母寄予了厚望,并且投资重金对它进行升级改造,添加了4台大功率蒸汽弹射器,使得“墨尔本号”的舰载机数量可达40架。配备的四架A-4天鹰攻击机更是在越战中大放异彩,这种小型机的性能堪称空中王者,甚至有一架在被4枚高射炮击中后,依然坚持飞行370公里,最终安全降落。
然而,没想到的是,墨尔本号并没有如预期般顺利服役。原本设计用于北大西洋的“墨尔本号”被澳大利亚海军用于温暖的热带海域,这使得它频繁发生故障,尤其是锅炉和甲板上的弹射装置,每个月几乎都需要维修。1957年10月,墨尔本号在阿德莱德港与蓝卡号战舰相撞,虽然碰撞较轻,但也给澳大利亚海军敲响了警钟。
然而,最严重的事故发生在1964年2月10日,那时墨尔本号与澳大利亚海军的航行号驱逐舰相撞。由于墨尔本号的庞大体积,航行号驱逐舰几乎被撞成两截,92名海员当场阵亡,而墨尔本号也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进行维修。
接下来的几年里,墨尔本号的“祸星”之名越来越响。1969年,它与美国海军驱逐舰“伊文斯号”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发生碰撞,造成了73名海员死亡。尽管事故调查显示责任不在“墨尔本号”,但美军依然取消了与它的联合演习,甚至开始对这艘航母感到惧怕。
1970年及之后的几年,“墨尔本号”继续酿成各种事故,甚至在悉尼港发生多次碰撞。1976年,它又与一艘日本货轮发生碰撞,彻底让澳大利亚海军对它失去了耐心。此外,墨尔本号本身也频繁出现自燃、锅炉爆炸等问题,直到1982年终于被正式退役。
此后,“墨尔本号”被作为备用船,直到1984年才被拆除。中国花了3000万美元购买了这艘已经退役的航母,西方国家一度嘲笑中国“冤大头”,认为这笔交易毫无价值。但事实证明,这次购买为中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,尤其是在航母的关键设备上。
虽然墨尔本号的电子设备已被拆除,但中国的科研人员依然在其甲板上发现了两个重要的“宝贝”。一是航空母舰的阻拦索,它帮助舰载机顺利着陆。二是蒸汽弹射器,能够协助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,解决了航母短跑道的问题。这些技术大大缩短了中国在航母领域的研发时间。
尽管西方国家曾封锁中国在航母技术方面的进步,但这艘被认为“厄运缠身”的航母竟为中国填补了技术空白。现如今,中国已拥有了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,如辽宁舰、山东舰和福建舰,其中山东舰更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墨尔本号”虽然是一艘历经波折的航母,但它的技术对中国的航母事业却有着无法估量的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-配资著名炒股配资门户-前三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